2016年的某一天。應該是四月的樣子。
晴。
清晨的五點,猿人被突然停住的火車震醒。當時,猿人正坐在基輔前往利維夫的火車上,昏頭大睡。
不知怎麼的,這一天,猿人特別的累。可能是前一天一整天都在聖索菲亞大教堂閒晃吧。猿人的上舖,睡著一個烏克蘭女生,印象中,猿人只是簡單的用英文跟她寒暄個幾句之後,便倒頭就睡了,一覺起來,就到了利維夫......。
“連妹都沒虧到,阿是有多累??” 猿人心想......。
猿人感覺車上的乘客趕緊收拾東西,大家都像是無預警似的,跟猿人一樣睡得很熟,連到了利維夫都不知道......。
猿人也趕緊匆匆的收拾了一下,趕快走下車。
“烏克蘭的火車很好睡” 這是猿人對烏克蘭火車的印象。
"護照,皮包都在.......,好加在......." 猿人心想。
* * * *
利維夫是烏克蘭的第二大城,也是烏克蘭的世界文化遺產之城之一。
這座城市離基輔滿遠的。一趟路下來也要500多公里。它離波蘭的克拉克夫比較近。有很多背包客,若是要來烏克蘭,但又有天數限制的話,他們會優先選擇從波蘭來這裡。
畢竟它也是世界遺產城市,換句話說,這座城市也保留了不少的歷史古蹟。
* * * *
在火車站附近吃完早餐的猿人,往老城區走去。
老城區離火車站也不會很遠,走路大概45分鐘左右的路程而已。對於連續一個月似乎天天一直在走路的猿人來說,已經很習慣了。
找到對的方向,猿人邁開步伐,大步的往前走去。但在這一路上,有一件事情一直吸引著猿人的目光.......。
街上的居民們,全部都穿著類似傳統的服裝,在街上走動.......。
路上賣早餐的攤販,趕著去上班的的上班族們,準備要去上學的學生,整個城市裡的人們,全都穿著傳統的服裝,很平常的在做著他們本來要做的事情。
反而是猿人,在他們眼中,一看就知道是觀光客.......。
因為猿人沒有穿當地傳統服......。
* * * *
在前往Lviv古城的路上,猿人看到了一個國小老師,正在幫他的學生們拍照......。每個小學生上半身全部都是穿著傳統的服裝。女老師直接穿一整套的套裝,非常的特別,猿人趕緊拿起相機,趕緊捕捉這個畫面。
不料,被小朋友發現了,結果小朋友非常的熱情,要猿人跟他們一起照相......。
拍完照後,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語的用十分生疏的英文,好奇地問猿人:“你是從哪裡來的呀” “你會說英文嗎”“從你的國家來這裡要多久??”等等的問題。
老師拍完照之後,主動走過來,用很生疏的英文自我介紹, 他們正在做校外教學......。
於是,猿人便主動表示要幫他們拍一張。
拍完照之後,猿人主動問起傳統服裝的事情。原來,猿人很幸運的,遇到了一年一度的Vyshyvanka Day 。Vyshyvanka是烏克蘭傳統刺繡的意思。在這天,整個烏克蘭全國,都會穿上當地傳統的民族刺繡服裝,做著平常一般的事情。
猿人才恍然大悟.....難怪街上的人都穿這樣的衣服。
"好強烈的民族感呀" 猿人心想。
但再進一步思考......,要執行這樣的節日,是很有挑戰性的一件事情。
最大的挑戰是,這個地方,至少要有50%以上的居民,都要有這樣的服裝......。
再來是,全國國民,都願意在同一天,穿著這樣的服裝,在街上走動。
試想,如果這樣的一個傳統服裝日辦在板橋,板橋人會拿出什麼服裝來??
先試想板橋,再試想台灣......。
再來是,板橋人會願意嗎?猿人覺得應該會有一半以上的人會抗議吧!!!.....“為什麼我要配合?浪費錢......醜死了.......。”
"恩,........民族性......好像不怎麼存在在板橋耶......" 猿人心想。
烏克蘭是一個很大的國家。聽說,每個地方的民族刺繡服裝都不太一樣。但是每個地方,家家戶戶也都有自己的刺繡服。烏克蘭人對刺繡並沒有太大的限制要求。因為民族太多,且這種東西是傳統,真的無法統一。只要有這樣的衣服,樣式怎樣的不重要,都可以穿出來。刺繡服不僅僅只是在著名觀光景點的“秀場”裡出現,而是真真實實的上演在生活中。
“很特別。” 猿人心想。但也因為每個人都穿,讓觀光客看起來覺得非常特別,於是就會跟著買,就會帶動起當地的觀光......。
猿人,就是其中一個,馬上衝去傳統服飾店,買了一件穿來玩的觀光客......。
利維夫跟基輔,很不一樣。
利維夫和基輔就有點像是波蘭的兩個城市——華沙與Biolystok。華沙在二戰時主要是被德國佔領統治。後來東西德統一之後沒過多久,波蘭也宣布獨立。這讓華沙很早就受到西方世界的洗禮。其建築也較為西方的感覺。利維夫就像是華沙。Biolystok 位於波蘭東部,它是波蘭的第五大城。二戰時被俄羅斯佔領,受俄羅斯的影響很大,大多數的人都信仰東正教。它的感覺比較像基輔,那種東正教的感覺。猿人去波蘭兩次,前後相差約十年。兩次猿人都還是覺得東波蘭跟西波蘭很不一樣。像是建築特色,人文,文化,傳統......就是不一樣。
利維夫就像是華沙一樣,建築比較受到天主教影響。而其整個感覺很像迷你型的西歐世界。建築五顏六色,人民感覺起來也比較和善的許多。
後來,猿人也才知道,原來利維夫也有被波蘭統治過。這也不難理解到為什麼它會那麼像波蘭了。
利維夫也是烏克蘭的城市當中,比較有觀光城市感覺的一座城市。它的老城,老建築,再加上無時無刻看到走在路上的當地居民的傳統服飾,讓猿人徹底的顛覆了對烏克蘭的印象。如果只有老建築與老城的話,猿人覺得,或許充其量只是歐洲眾世界文化遺產老城中的其中一個而已。
但,因為刺繡服,讓猿人馬上就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了利維夫的特色。也讓猿人了解到烏克蘭人對於自己的文化,自己的傳統,感到十分的自豪與認同。也由於他們的自豪,讓這項文化,變成生活上的一部分,進而感染到其他的觀光客,影響其他人。
基輔的聖索非亞教堂,洞穴修道院與利維夫,儘管是不一樣的東西,但都讓猿人覺得有著好強烈的特色感----帶有民族性的特色感。
他們的特色感影響到了猿人,所以猿人也買了一件傳統衣服,穿在身上。絲毫不感覺奇怪,反而當猿人穿上它在街上走動時,不少人對猿人豎起大拇指。
殊不知,猿人覺得應該是自己要對他們豎起大拇指才對。猿人是被他們自我的認同而感動到的。
他們很知道自己是誰,要什麼不要什麼,並勇敢地爭取著......。
儘管他們還是很窮。
而諷刺的是,回到板橋後,猿人看了很多新聞或名人的社論,都在說:“相較之下” 板橋(人)比_________.......。
但?我們是誰?我們要的是什麼? 得到的答案永遠恐怕還是 “我們要跟______一樣。”猿人覺得,我們只知道“面子外觀”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。其內涵是啥??管他。
這是現在的社會模式,而且,還是會一直持續著。
* * * *
治安 Part 2
猿人結束了Lviv的城市觀光後,準備走回飯店。
走著走著,猿人感覺怪怪的,在約堡多年的生存經驗告訴猿人,似乎有人跟蹤。於是猿人默默的留意四周。餘光好似喵到了右後方,有個戴著頭罩的黑衣人,騎著機車,似乎往猿人的方向這邊看。
"蒙面??機車?? 不尋常。" 猿人心裡盤算著。
猿人當下留意,但不動聲色地再繼續往前前進。當下是在老城區的某個廣場內。廣場的中央在舉辦活動,所以人煙鼎沸。但是廣場的外圍,只有鮮少的店家還開著。
猿人剛好走在廣場的外圍,人煙較稀少的外圍。但猿人已經知道了人多的地方方向在哪裡。
此時,兩台摩托車,突然出現在猿人的前方與右方。猿人的左邊是牆壁,再加上原本右後方的摩托車,突然試圖要三方包圍猿人。
三台機車,三個蒙面人。左邊是牆壁,包夾,最好的搶劫方法。
只是黑衣人沒想到,猿人已經留意到他們了。
當摩托車越來越靠近猿人,差不到10步距離時,此時猿人竟然仰天長嘯,並手舞足蹈,試圖大叫到讓大家都往猿人這邊看。猿人不只用真音,嘶吼音,連假音,海豚音,都用上了,勢必一定要讓大家看過來。
看來猿人的亂叫似乎產生了作用,眾人目光往猿人方向看去。
三個蒙面人看傻了,“這是什麼情形??”
正當三位蒙面人還在疑惑與不知所措的同時,猿人移動了。利用誇張並利落的舞步,利用摩托車迴轉不易的劣勢,與眾人目光的優勢,躲過摩托車的包夾,跳到摩托車後方,並往廣場內移過去。
三個蒙面人面面相覷,再加上抵不過眾人看的目光,趕緊騎著車逃逸。
猿人深呼吸了一口氣,暗嘖了一聲,“烏克蘭的治安.......。”
“感謝基輔的兩位美國人,讓猿人有警覺性。”
“感謝南非,培養猿人的警覺性” 猿人衷心地感謝著。
* * * *
猿人的第一個 UP 的U 將準備在Lviv結束。老實說,這一個結束,對猿人來講,是一個旅程的結束。一個在東歐一整年的旅程的結束。
猿人有沒有想過自己會在東歐待上個一年?? 沒有。之前從沒想過。而且,這裡所說的東歐,真的是很“東歐”。跟捷克布拉格不太一樣的東歐。
在這個東歐,猿人學習到很多從來沒有遇到過,或思考過的新的事物——哪一個人會在聖誕夜卡在塞爾維亞的海關,有家歸不得??或者又有誰,會被白俄羅斯的領事館躡出來?
猿人領教過東歐人的強悍與自負。但深深地了解到,因為這樣的民族性,他們自然而然的保留了不少斯拉夫民族的東西。
這些東西,猿人在一年前,是從來沒有想過會碰到或學習到的。
東正教,濕壁畫,猿人也是在這一年才接觸才學習。(其實猿人還是沒真正去了解東正教的教義是啥 (羞))
很多人說猿人很有勇氣。但猿人覺得,這些東西,並不是猿人有目的的爭取來的,很多時候,猿人都只是因為對這個世界好奇,然後覺得自己不去找答案會很後悔,然後又對自己很有信心一定可以找得到答案,於是就開始做了。做了之後然後就有答案了。
當然,以上這幾行字,寫得很簡單。但如果不相信自己本身的那個力量的話,是無法持續下去的。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在你眼前,會有怎樣的困難等著你。
也因為猿人有正確的信仰,相信自己的信仰,讓猿人一路過關斬將,也讓猿人繼續堅持著,往第二個Up 前進。
第二個Up,應該還不會那麼快到來。猿人在維也納機場,思考著第一個Up與第二個Up之間的有趣的點,準備繼續往前進。